让效率暴涨!从来不是靠时间管理,而是深度优化脑力!
前言
职场中有个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效率高就等于工作不饱和。所以上班那会儿,我养成了能墨迹绝不麻利的职场好习惯。
现在自己做了,当然是搞钱要钱,为了提效,我又是开启多任务模式,一边写稿一边剪辑,再一边跟甲方扯皮,
又是拉长工作时间,能多肝半小时绝不早睡一分钟,最后我成功把自己的效率,又降了一档。
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做到,看上去日理万机实际上啥也没干的。
今天我们来聊聊,大家普遍容易陷入的低效误区,以及如何用偷懒的方式,让效率翻一番,让时间多一倍。
低效多循环
同时手里多项任务可行吗?
实际上,我们大脑无法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只能一个一个的来,比如手里同时做AB两件事,也是先处理A,再处理B,然后又回过头来处理A。本质上跟做完了A,再做B没有什么有区别的。
倒不是大脑不给力,而是注意力不争气,因为他有两个缺点。
- 首先是带宽不足,同一时间只能允许少量信息进入大脑,一旦超出负荷,就得把之前的信息清除后,再重新写入。 就好比你要电脑,各项配置多拉满了,可是内存只有两个G,你干着急也打不了游戏。
- 第二个是切换困难,当我们不停的切换任务时,比如说A切换到B,会残留一部分A继续占用我们的脑力资源
导致处理B的资源减少,这叫做注意残留。 所以理论上每次切换,效率都会降低一些。 另外,大脑切换任务也需要消耗能量,而且一点也不比专注时低。切换的次数越多,等于是白白浪费的能量就越多。 就像我妈经常说的,空调一开一关也费电,所以你就别开了。
那死磕时间,能弥补低效吗?你会发现,专注一分钟很简单,但是专注一个小时就困难了。
注意力系统有四个部分组成:
- 中央执行模式
- 神游模式
- 过滤机制
- 切换机制
专注一件事实际上是开起了中央执行模式,这个时候过滤机制也在工作,避免外界信息的干扰。
抑制跟当前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随著时间推移过滤机制效应减弱,一些动静和念头就不受控制的有进大脑。
你也从中央执行模式变成了神游模式,俗称走神儿。
如果把大脑处理任务的过程,看成是工厂生产的过程,咱们就知道该如何提效了,大脑就是工厂
注意力是大门,要做的事就是输送原材料的车辆
提高效率,我们不妨从这四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是调整大门的进出机制,只让原材料车辆进出。
第二:是安排人疏导交通,让大车,陌生车也能顺利进入。
第三:是统计每辆车的货量和速度,规划各自的进出时间
第四:是定期检修工厂设备,让生产力始终保持高效
优化注意力
只要一项任务需要有意识的思维活动,都要经过理解、存储、调取、抑制和决策五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大量调用前额叶皮质,当然也需要大量消耗注意力等脑力资源。这就是为什么咱们一上午都坐在工位上或者教室里,屁股都没动一下,下午还是会犯困。
所以优化注意力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减少耗能,能不用就不用
能少用就不多用,在工厂大门提供告示,输送原材料的车可以进,其他闲杂车辆不能进。
大家也能发现,即便我们没在工作学习,手机消息、娱乐节目、商业广告也无时无刻不在抢夺我们的注意力,没办法,生物进化给我们的注意力资源就这么多,远远跟不少信息爆炸的速度。 所以不能雨露均沾,只能合理分配,关闭手机弹出消息,刷的新闻不带入情绪。 看他广告不纠结需不需要,也不是说完全屏蔽这些信息,只是少浏览、浅浏览,因为无处不在的被动关注,才是注意力的最大黑洞。
你可能会问,刷手机不是休息吗? 其实刷手机时大脑处于神游模式,可别小看这种漫无目的状态。 他的耗能占大脑总耗能的60%到80%,比专注时还高,相当因事你什么都没干,大脑还在高速空转。
第二个方法,注意力外包
把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出去,帮大脑减负,就像老板的秘书,明星的经纪人,我们的清单,只需要把要做的事记下来就好。
当你的事比较多的时候,你去做其中一件就会发现。 其他事也会时不时的冒出来骚扰你一下,这叫做侵入式思维。
所以你很难保持百分之百的专注,现在把这些任务写下来,他们就不再占用你的脑力资源。 一来排除了侵入式思维的干扰,二来也释放了有限的脑力空间,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除此之外,它还是我们后面要提到的时间统出的基础,这里就先卖个关子。
提升效率工具
碰到比较复杂,或者需要创造力的工作,效率就由不得我们自己了,就像是工厂外来了一些大型车,陌生车,门小路绕,怎么都进不来。增加知识储备虽然能解决问题,但学知识毕竟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扩门修路,怎么也得十天半月对吧,当下问题要当下解决的话,咱们就得找找捷径,安排个指挥员疏导交通。《有序》这本书称之为训练信息素养,就是面对一个问题,你不需要把所有相关的知识都学会, 而是有快速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举个例子,谷歌面试员工,喜欢问一些奇葩问题,帝国大厦的重量是多少?咱总不能先去学建筑学知识,再去地国大厦测量吧,所以他们的目的不是答案,而是解题思路。
就是清楚需要获取哪些关键信息,这就是信息素养,它的关键是,学会发现并使用有效工具,即使打破信息差,以前我写稿思维枯竭的时候,就只能坐着干耗着,而且是越急越憋不出来,但有一次我用了AI后才发现自己走了太多的弯路,很多问题真的有一部到位的捷径,通过搜索就可以立马得到相关的答案。
想那些超出认知我认知范围的,需要创造新思维的,自己做太耗时的事情,都可以交给AI,我们只需要判断获取信息的相关性和专业性,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方案就可以了,当有了一定的信息素养,你会发现,它就像杠杆一样,那些原本比较困难的事,咱们也能轻松驾驭,而且效能高。
时间统筹
时间统筹应该怎么做?
先给大家介绍一位大神,柳比歇夫,它有多牛呢? 一生发表了70多片学习著作,包括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农业,遗传学,进化论等。 各种论文专著500多亿张,相当于12500页打字稿,搜集昆虫标本13000只,一个人收集的材料是整个动物研究所的五倍,就这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英语和德语和法语。
我都怀疑这老爷子,是不是每天不吃饭不睡觉,不停的工作,但是事实上,人家每天睡十个小时,心情好了还去看戏剧听音乐会,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独特的时间统筹方法,跟其他时间管理法,又是长篇大论,又是借助工具不同。
柳比歇夫的方法,只有三步:记录、总结和决策。
记录就是前面提到的清单,不过除了做的事情,还要把完成情况和所用的时长都记下来,可不要小看这个流水帐,用了之后,你才会发现这才是真正的你管理时间,而不是让时间还管理你。
什么时候做,做得久都有你决定,他强调一个掌控权,这个方法柳比歇夫,坚持了56年,他甚至把吃饭散步,这些零散时间,也做了记录,这样一来,所有时间都不会凭空消失,变成了什么,都有迹可循,记录的目的是为了总结,柳比歇夫每周每月每年,都会对每天的时间记录进行总结。
然后根据时间的使用性质分类,比如整体分成工作和休息,工作有分成主线和支线,最后再对重点工作进行细分,整理完之后,他就知道那些事,花费时间比较多,哪些事效率比较低,一次做一参考,进行时间优化。
决策是根据总结分析的结果,得出最高效,也最适合自己的行为准则,柳比歇夫就根据各种事儿的特征,见缝插针,比如散步的时候捕捉昆虫,在无聊的会议上算算数学题,出差提前寄出,大部头的书籍,就感觉他老人家,把所有的时间都利用到了极致,而且完全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紧不慢,却有效率提高。
用这个方法来管理时间,我们就不用被时间追着跑,而是根据自己的习惯和效率来分配任务和时间,最后再根据你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大脑这家伙吃软不吃硬,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他更容易接受,所以也更容易坚持下来,形成习惯。
深度休息
这里的深度休息,并不是休息身体,而是休息大脑,再具体一点是休息前额叶皮质,前面也提到有意识的思维活动,都会大量使用前额叶皮质,所以只有让他深度休息,才能真正的恢复状态,保持高效。
这有两个的方法。
第一个:心流活动
心流其实是一个人高度专注某件事时的心理状态。
就好比你打游戏,太投入了,你以为只过了一会儿,结果抬头一看,天都黑了。心理学家发现,心流状态下,前额叶皮质大部分活动会停止只保留一小部分专注当下,所以耗能很低。 另外,在心流过程中,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辅助提升状态。
生活中容易带来心流的体验有三类,
一、竞技类,比如下棋、打游戏、或者一些竞技类的运动
二、创造类,比如作曲、绘画、舞蹈、写作
三、眩晕类,比如游乐场里的,一些刺激项目,过山车,大摆锤之类的,你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为了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这些方法最好符合几个原则。
一、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
二、开始前先清楚一些干扰,比如手机铃声。
三、稍微有些挑战,但又不至于太难。
四、不要太好会体力,不然大脑恢复了身体有累了。
第二个:正念(冥想)
正念可以开启大脑的低耗能模式,还能帮你减轻压力,提高专注力和记忆力,有些小伙伴可能会觉得困难,咱们只需要记住一句话就行了,找个舒服的姿势,坐着或者躺着,把注意力集中在平稳的呼吸上,如果走神了,就以呼吸为锚点,在心里默数呼吸的次数,把思绪拉回来,每次五到十分钟就可以了,刚开始坐不住也没关系,多试几次就习惯了,不过要注意,最好每天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这样大脑是硬得更快
快就是为了慢
有时候我也疑惑,我为什么要追求效率呢?又不是给别人打工,也没人催我赶进度,后来我发现,提高效率不是为了做更多事,赚更多钱。而是在完成必要的工作之后,还有足够的时间,让自己慢下来,去放松自己。去陪陪家人,去享受生活,所以提高效率,不是为了快,而是为了慢,快只是过程,慢才是目的。当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体验慢的时候,再快也没有意义。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高效一点,也能慢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