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错误方法毁了你的努力,6个开挂式超强学习方法,学渣变学霸
背景
以前我坚信,想要学习好就往死里学,但为什么有些学生努力了还是学不好,而有些学生不努力反到成绩高。
所以我怀疑在努力跟学习之间应该还有个变量,像魔法辅助一样,可以给某些学生叠buff,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神奇的变量。看看哪些学习策略最符合脑科学原理,简单好用又极其有效。
1. 训练条件反射
大学那会儿有个学霸,一学习就往图书馆跑,我们都很纳闷儿,宿舍不能学吗? 非要跑那么远。
结果他说,我只有在图书馆才能学进去,起初我还鄙视他自控力差,但后来我才发现人家是懂学习的。 很多小伙伴学习不挑地儿,宿舍,卧室,餐厅,这些平常我们都是用来休闲娱乐的地方,对大脑来说也是一样,他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 即便你在这儿学习,大脑也不会完全屏蔽这些场景其他功能,跟室友聊天,刷手机,吃东西。这些想法会时不时闯入你的大脑,诱惑你放松一下,这个时候你不仅要保持专注,还要分出精力抵挡诱惑,效率自然也比较低,而这并不是自控力问题,而是策略问题。
正确的方法是屏蔽一些干扰,创造一个学习专用环境,让大脑一进入就立马切换为学习模式。
当然你不需要去图书馆或者腾出一个书房。心理学教授罗蒂尔也提出了一个非常使用的技巧,把书桌上所有的跟学习无关的东西都丢一边,也不要在书桌上吃饭睡觉打游戏,然后放一盏台灯,贴上学习专用,只有在你学习的时候打开,其他任何事都不要动这盏灯,当你学累了要休息了,也先关掉灯再走开,这是为了训练大脑,时间一长他会适用这个信号形成条件反射,一开灯就知道要学习了,然后快速进入专注状态。 很简单对吧?!但这个方法是经过实验验证的,利用学习专用灯的大学生,第二学期的成绩提升了一个绩点。
2. 主动检索信息
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复习的时候,你拿出课本和笔记一看,好像什么都会,但真到测试的时候又好像什么都不会,因为打开书,所有内容就像答案一样呈现出来了,这些熟悉感会让你产生,一种都会了的错觉。
事实上,复习是一个把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的过程,这就需要把之前存出在短期记忆的信息提取出来。
重新激活相同的神经元,并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看课本和笔记,只是信息的二次识别,真正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回忆检索信息,可以找一张白纸,把学到的内容写下来,但你皱着眉头想的时候,就会触发相关的信息,而当你想出来的时候,信息就得到了一次提取,神经元也得到了一次强化,如果你觉得单纯的写下来不够系统。
这里还有两个超好的技巧
- 利用问题卡
你可以在学习的时候,把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记在卡片上,之前问题不写答案。然后在复习的时候,一个个回答卡片上的问题,这不仅会迫使你,有目的的检索学过的知识,更新和巩固记忆,也能帮你发现,哪些知识没有真正掌握,查漏补缺。
- 进行测试
说实话,我最讨厌的就是测试,但不可否认,他真的有效,解答每一道题,其实都是主动检索的过程,你可以把相关的试卷找来做,不用关心分数,让问题都暴露出来,毕竟跟问题卡比起来,他的题量更大,出题的角度更丰富,支持框架也更系统。
3. 战略性休息
有个真实的案例,瑞典西部大学的大一新生,珍妮特。第一学期的平均分是D,学校告诉他,如果成绩提不上去,就开除,然后珍妮特,决定每晚学习6个小时,听着很励志,对吧?!
结果到了第二学期,他还是每门都不及格,长时间学习,并不一定能带来益处,由于学习效率,不是稳定的。刚开始,效率比较高,但过了三十分钟左右,大部分人的脑力和专注力就开始下降,学习效率也跟着下降。
这个时候,很多人又采取了一个,错误的策略,强迫自己继续学习,四到六五小时。 一旦强迫自己,对大脑来说就是痛苦的,出于本能,他就会排斥,然后你又在一边保持学习,效率,一边说服大脑,结束痛苦!
虽然眼睛还在盯着学习资料,但已经没有多少认知资源了,来处理信息了。事实上在你意识到学习效率开始下降的时候就应该立刻停下来。离开书桌休息下。划重点离开书桌。 因为这是学习专用区域,不用太长时间,五分钟就可以了,不过建议刷手机,因为刷手机时,我们也在不停的接收信息。
相当于被动消耗大脑的认知资源,可以听手歌走两步,冲杯咖啡 也可以躺下来休息一下眼睛,战略性休息法。有点像番茄工作法,区别在于,他的时间是根据自己的状态来定的,而不是固定的25分钟跟5分钟循环,有些人专注力强,持续学习40分钟也不走神儿,这就避免了,状态还在却被闹中打断的情况。
4. 对信息进行编码
当你要记一个手机号时,比如13141592654,你必须不停的重复,不然不到一分钟就会忘掉,就好像他没在大脑里停留过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我们记任何信息都要经过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编码就是对新信息继续加工,让他与大脑中原有的信息联系起来,学生自己能够理解的概念。
像手机号码就只是一串数字,没有任何含义和规律,大脑不能很好的进行编码,也就很难有效地存储和提取,现在我们再仔细看一下,去掉前面的1,他就变成了圆周率,就跟我们之前学到的数据知识,联系起来了,这下不需要重复,也能轻松记下来。
我们学到很多知识,也跟手机号也没有含义和规律,所以我们很难把他合理化形成通俗易懂的概念,只能跟记手机号一样不停的,死记硬背,就要率低效果差,但如果我们通过一些方法,在新旧信息之间,牵个线,记忆的效率和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下面有三种常用的方法
1.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想象成你知道的事物,只有高中生物,有个知识点,是人体必须的八种氨基酸,硬记的话很难,但变成这样一句话,“甲携来一本亮色书”就好记多了。
2.把生硬的内容,情绪化。
这符合生物的那种,一招被蛇咬10年怕井绳,就是源于恐惧这种情绪,举个例子在记行路难时你可以把自己带入进来,你就会被排挤出长安的李白,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入戏了,你就会记得非常快,而且不难忘记。
3.转述给别人
有点像费曼学习法,因为在转述时,你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这不仅加深的理解,也符合自己的记忆习惯,所以效率更高。
5. 睡眠三明治
上大学时,我发现自己最努力的时候,都是在每次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有时候甚至通宵复习,完了直接去考场,就这也心有余而脑力不足。根本记不住多少东西,我以为是熬的时间不够久,但其实是睡的时间不够长。
1924年,两位德国研究者,让一些大学生记一份资料,随后的八个小时,一部分人始终保持清醒,另外一部分睡了一觉,之后测试他们记住多少信息。结果发现,睡过觉的学生记得更多,之后的相关实验,都验证了这一结论,相比清醒状态,睡眠对记忆的帮助,能达到20%到40%,
这是因为,我们白天接收到的信息,都被暂时存主在海马体内,这是短期记忆,到了夜里睡觉的时候,大脑会进行分类整理,把重要信息转移到新皮层,强化神经元连接,形成长期记忆。
所以睡眠也是学习链条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很多心理学家推荐一种叫做,睡眠三明治的方法,就是学习睡觉再学习,这个过程相当于接受存储再接受,如果没睡觉或者没睡好,海马体容量那有限,接受了再多信息,也只是图个心里安慰。
另外,如果你下午要考试,上午简单的复习过后,来个半小时左右的午睡,同样能起到作用,考试脑科学甚至提到,即便你躺在那睡不着也没关系,因为睡眠发挥的重点不是睡着,而是停止向大脑输入信息,让它有时间整理信息和巩固记忆。
6. 分段式学习
有一项研究是这样的,两组外科医生学习动脉缝合手术,他们拿到的教材一样,学习的时长也一样。不同的是,第一组学生是集中在一天内,学完所有内容。第二组,则是分散到四个星期内学完。结果,第二组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第一组,也就是说,分段是学习的效果,比集中学习更好。
因为我们大脑的设计原理,并不是为了存储大量信息,而是存储重要信息,集中学习相当于信息,只出现一次,不足以让大脑,判定为重要信息。再加上海马体的容量有限,很容易造成遗漏和干扰,学习效果也比较差。分段式学习刚好相反,通过重复刺激相同的神经元,会让大脑觉得这个信息很重要,得转移到长期记忆中去。
所以,如果你能在四十个小时学会某个知识,不妨把它拆分成,四到五个单元,分散到两到三周来学,会有更好效,复习也是一样,考试脑科学中,根据实验m,给到一个最优复习频率。
- 学习的第二天,复习一次
- 首次复习的一周后复习一次
- 第二次复习的两周后复习一次
- 第三次复习的一个月后再复习一次
整个计划,大概在两个月内完成,这样不用天天复习,联动达到长期记忆的目的。
小结
大家发现没,从小到大都在教育我们要努力学习,但从没有人告诉我们,该如何学习。有句话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或许学习也是一门学问,而且是学习其他学问的前提。
上面这六种学习策略,虽然简单到,让人怀疑他们的有效性。但是上,他们有的经过了实验验证,有的得到了心理学家认可,所以可以放心大胆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