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荣格:拖延症、成瘾、焦虑,其实都是大脑训练的结果!
前言
我们总喜欢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学东西轻而易举,而有的人却像在攀登一座永无止境的高山? 为什么有人记忆力惊人,一次过目不忘,而有人刚背过的东西转眼就忘? 我认识一位脑科学家,名字叫拉瑞波德,他是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员,天天与最先进的核磁共振仪脑电波扫描仪打交道。用他的话说,此刻是做脑科学家最激动人心的时代。为什么?
因为我们对大脑的认知正在被颠覆过去几10年里,那些看似铁板钉钉的常识一个个被推翻。比如我们曾经深信大脑在童年之后就不再发生变化,成年人的脑就像定型的水泥,死板僵化,唯一的变化是随着年龄增长慢慢退化。结果,科学用无情的实验告诉我们错得离谱,甚至连你只用到大脑的10%。这种被好莱坞电影炒热的说法,也是不折不扣的谬论。 你就算静静地躺在沙发上发呆,你的大脑依旧像一座灯火通明的城市,高速运转着。连接、计算、回忆、预测。
卡尔荣格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除非你能让无意识变成有意识,否则他会主宰你的生活,而你会称之为命运。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的脑科学。我们一直忽略了一个事实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以为的那个样子。科学家们发现大脑有一种惊人的能力,叫神经可塑性。 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你的大脑会因为你的经历学习习惯而改变结构和功能。它不是一个死板的零件库,而是一块可以不断雕刻重塑的活泥巴。
1. 神经可塑性:大脑的核心特性
25年前,人们才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成年人的脑不仅能改,而且改得很厉害。你学一门新语言,大脑会变你开始练钢琴,大脑会变,甚至你只是换一种走路的路线,大脑也会重新规划内部的地图历史上,英国的伦敦出租车司机就是一个经典案例。要拿到伦敦的出租车执照,他们必须背下伦敦二十五万条街道无数地标的位置,这是全世界最难的出租车考试。科学家对这些司机的脑座扫描后惊讶地发现,他们负责空间记忆的区域明显比普通人更大更活跃。换句话说,被地图真的能撑大你的大脑。 而盲人使用盲文的触觉区域也会在大脑中占地扩张,比一般人更发达这不是天生的,而是练出来的。十九世纪末,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的学徒们每天要用手去触摸抚平石膏相的细节,久而久之,他们的手指敏感度极高,甚至能分辨出零点一毫米的凹凸差异。科学若去扫描他们的大脑触觉皮层,也许会看到同样的扩张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大脑这么神奇,那为什么学习还是那么难?为什么有人花了10年弹钢琴,依然水平一般,而有人3年就能演奏肖邦?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大脑的改变有快有慢,有些变化是化学反应级的,比如短期记忆或临时掌握一个动作,就像你第一天学骑自行车,晚上觉得自己快成高手了,结果第二天上车差点又摔下来。那是因为化学上的变化没能转化为结构上的变化,记忆没能长期存档。而真正稳固的学习成果需要结构上的改变,神经元之间建立更粗更牢固的高速公路,甚至让某些重要区域扩容,让他们以后被更容易启动。这就像修路临时的化学变化就像用活动板房搭了个便道,今天可以用,但下雨塌了就没了。结构性的变化则是铺上水泥,修成桥梁,几十年都能用。卡尔荣格说过没有痛苦的转变是不存在的。这句话用在大脑学习上再合适不过。要让短期的兴奋变成长期的实例,你必须反复练习,不断刺激,让大脑不得不重塑自己。
有意思的是,大脑的这种塑性是双向的,它可以让你越来越好,也可以让你越来越糟。比如,学会一项技能会让你更熟练,但不去用它,它会慢慢消失。就像一个曾经说的很溜的外语,如果多年不用,最终只能憋出和No甚至坏习惯毒瘾。 长期的消极情绪也会塑造你的大脑,只是方向是负面的。
这让我想到,罗马帝国的将军们每次凯旋回城,身后都会有一个奴隶悄悄提醒他。 记住你只是凡人意思是,不管你今天多强盛,如果不保持正确的行为和训练,大脑就像帝国一样会衰败。
2. 大脑改变的两种形式与关键差异
既然大脑有塑性,那我们能不能用它来对抗疾病弥补创伤?这是科学界一直在琢磨的问题。拉瑞波德博士的研究对象是脑溢血后的大脑恢复。你可能不知道,脑溢血曾是美国第三大死亡原因,如今降到了第四。听起来像好消息,但真相并不乐观,因为脑溢血的发病人数并没有减少,只是现代医疗让更多重症患者活了下来。问题是,活下来不等于恢复如初。很多患者带着半身不遂语言障碍认知下降进入余生。对于他们来说,康复训练是一条漫长艰难甚至昂贵的路。更棘手的是,我们至今没有一套真正高效的康复方案是的,物理治疗语言训练神经刺激都有用,但为什么同样的方法对甲有效,对乙却几乎没反应?科学家一开始觉得这可能是噪音偶然,但深入研究后才发现这是个体差异的必然结果。每个人的大脑就像指纹一样独一无二,它的构造功能反应模式决定了他对外界训练的响应方式。在传统的医学研究里,为了得出科学结论,实验总是尽量减少变量,把条件统一,这样更容易验证假设。但波德博士发现,恰恰是这些变量才藏着真正的答案,它们是预测康复成效的关键这就像二战的诺曼底登陆,盟军在计划中尽可能把部队的装备指令行动模式统一,但到了实战中,不同部队不同地形的反应完全不同。有的部队迅速突破德军防线,有的却陷入泥潭,付出惨重代价。后来历史学家回顾时才发现,正是那些不同决定了各部队的命运。
波德博士的研究告诉我们,
第一,驱动大脑重塑的最佳方式不是药物,而是行为。换句话说,练你得通过不断的练习让大脑被迫建立新的连接。
第二,越难的学习效果越好。很多人喜欢走捷径,找那种简单易学的方法,结果效果往往有限。相反,那些让你挫败,逼迫你反复试错的训练,才会在大脑里刻下最深的痕迹。
第三,大脑的可塑性是双刃剑。他会对好行为塑造,也会对坏行为塑造。如果你每天都让自己陷在拖延消极成瘾的循环中,大脑会学会高效地维持这种状态,就像他学会骑车一样熟练。荣格提醒过我们,你所抗拒的会持续存在,如果你一味放任坏习惯,你的大脑会替你保存它们,甚至不断优化他们的执行效率。
这引出了一个新的观念个性化学习与治疗。还记得癌症治疗的突破吗?过去大家用一刀切的化疗方案,不管什么病人,都按同一个剂量同一方案来,效果有限。后来科学家发现,不同的基因型对药物的反应完全不同,于是精准医疗兴起,根据患者的基因病理特征定制方案,大大提高了疗效。波德博士认为,大脑康复也一样,不同人的大脑有不同的生物标记,有的标记预示着他们对某种训练反应好,有的则相反。把这些标记结合起来,就能为每个人量身定制康复方案,而不是用同一套方法去套所有人。这不光适用于病人,也适用于每一个健康人。我们在学习技能掌握知识时,也应该找到匹配自己的方法。
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当时有一批武士出身的青年被派往欧美留学,目标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有人选择了英国的造船工业,有人选择了德国的军事理论,有人选择了法国的法律体系。结果回国后,这些各有所长的人拼接出了日本现代化的全套体系。如果当年这些人都学同样的东西,日本的现代化速度可能会慢得多,说到这里,你大概已经意识到,学习这件事从来不是照搬照抄那么简单,你的大脑是独一无二的,它需要的训练方式学习路径也是独一无二的。
而我们大多数人在学校职场生活中接受的却是一刀切的教育和培训结果就是有些人轻松成功,有些人却在同样的体系下苦苦挣扎。如果我们能像科学家那样,用个性化的方式去匹配老师与学生病人与康复方法员工与培训方式,那学习的效率和康复的速度都可能是现在的数倍。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脑可以被塑造,我们如何在生活中主动制造一个自己想要的大脑?
首先,你必须意识到,大脑的改变是时时刻刻发生的,不是你坐在教室办公室才算在学习,不是你刷题背单词才会塑造大脑,你做的每一个动作,经历的每一个情绪,都会在大脑中留下痕迹。想想看,为什么有的人情绪一激动就会爆粗口?为什么有的人一遇到压力就条件反射的拖延?这些都不是天生的,而是无数次重复的行为把神经通路练出来了?这就好比恺撒的军队,他要求士兵每天重复最基础的操练,举枪列队转身,直到这些动作变成本能。等到真正上战场,士兵的反应根本不用大脑去思考,身体会自动完成。你现在的很多习惯也是这样训练出来的,只不过你可能没意识到你在训练他们。
3、那我们怎么训练一个更好的大脑呢?
第一条、重复有用的行为,反复做对你有益的事情,可以让相关神经回路越来越粗,启动越来越快。
比如,你想提高演讲能力,就要反复在真实场景下开口,而不是光在脑子里默背稿子。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两组人学习弹钢琴,一组是真弹,一组只是想象自己在弹两周后真弹的那组在大脑运动皮层上的变化远大于想象组,进步也显而易见。换句话说,想是不会骗过大脑的,必须做。
第二条、制造恰到好处的难度。
太简单的任务不会促使大脑改变,太难的任务则会让你沮丧到放弃。最有效的是让自己处于挑战但可完成的状态,心理学上叫心流区。就像前面说的凯撒,他手下的士兵每天的训练内容都在动态调整,一旦某个科目熟练了,就增加难度,比如加重盔甲,缩短反应时间。这样,士兵永远处在被推着往前的状态,不至于停滞。大脑的塑造也一样,你得不断给他新的挑战,但不能让它彻底崩溃。
第三条、多感官,多路径刺激。
大脑是立体的器官,不同区域负责不同功能如果你能用多种方式去学习同一件事,大脑的多个区域都会参与,从而建立更多连接。比如你在学外语,如果只是看书背单词很容易忘,但如果你同时听录音模仿发音,写下来,用在真实对话中,大脑的听觉视觉运动皮层都会被调动,记忆就会更牢固,历史上列奥纳多·达芬奇就是多路径学习的高手。他画画的同时研究解剖学,在设计飞行器时去观察鸟类的翅膀结构。甚至为了画得更真实,他还去研究光线的折射原理。这种跨领域多感官的学习方式,让他的大脑像一张密集的网络,信息流动极其高效。
第四条、刻意中断与休息。
这听起来像偷懒,但其实是利用了大脑巩固记忆的机制。科学发现,学习后的休息和睡眠是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关键时期。古罗马的演说家西塞罗就有个习惯,在准备重要演讲时,他会在中途停下来去散步,或者和朋友喝酒聊天,别人以为他是在放松,其实他是在给大脑留时间,把刚学到的内容整理归档。
第五条、警惕负面塑造。
你要明白,大脑不会区分好塑造还是坏塑造,他只会忠实记录并强化你重复的行为。你每天刷短视频三小时,大脑会学会快速分散注意力,你每天在拖延中焦虑,它会优化这种拖延焦虑的循环,让它越来越顺畅。这有点像腐败体系,无论是贪污受贿还是敷衍塞责,只要在官场中反复发生,就会形成制度化流程化的负面高效,直到整个体系被拖垮大脑也会被这种负面循环制度化,让你想改都难。
所以真正的诀窍是每天有意识的选择你想要的行为,把它反复到大脑无法忽略的程度,同时尽量减少你不想要的行为,哪怕一开始只是少做一次,因为科学已经证明你的大脑会因你每天的选择而被改写。
在过去几百年的人类教育史上,有一个巨大的误区我们总是想用同一套方法教所有人。工业化时代的学校教育本质上就是工厂生产线的翻版,统一的课程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标准,这样做的好处是高效易管理。但问题是,他忽略了每个人大脑的独特性。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成绩轻松拔尖有的孩子在同样的课堂里痛苦挣扎,越学越自卑。问题不是后者不够聪明,而是教学方式不适配他们的大脑运作模式。历史上那些能迅速成长的天才,几乎都不是按常规方式学习的。
比如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学校里是个差生,数学成绩糟糕透顶,但他对历史演讲写作有极高的兴趣和天赋。于是,他干脆放弃,在数学上死磕,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最终成为二战时期影响世界的演说家和战略家。在现代科学中,这种理念被称为个性化学习。他强调根据每个人的神经特征兴趣偏好认知习惯来制定不同的学习路径。
就像波德博士在康复训练中的发现,不同的大脑对相同刺激的反应可能天差地别。你让一个人通过反复写字来恢复手部功能,效果可能很好,但对另一个人,可能是通过弹钢琴才能激活相关的神经回路。同样的道理,学语言的人有的适合通过听和模仿,有的适合通过读写来建立框架,有的则必须通过沉浸式交流才能突破瓶颈。可惜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被通用成功法则吸引,看某个高手怎么做,就照搬他的路径。可是你看到的只是结果,背后的方法未必适合你。
十九世纪美国淘金热时期,很多人涌向西部寻找金矿,有人看到一位矿工挖到金子,于是就在他旁边模仿开挖,结果一无所获,后来才知道,那位矿工之前花了数月时间研究地形土质,选中那一条矿脉,才有那一敲的好运。学习和塑造大脑也是这样,你不能只看别人挖金的那一刻,而要找到适合你自己的那条矿脉。
所以,当我们谈论学习方法技能训练康复方案时,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哪个最好,而在于哪个最适合你。而判断的方法其实就在你的大脑反馈里。你做这件事的时候是否能保持长期的专注和成就感,你是否能在重复中感到进步而不是陷入挫败,这才是检验学习路径是否适配的关键指标。
想象一下,你的大脑就像一座古城,这座城有宽阔的主干道,也有曲折的小巷,有每天车水马龙的繁华区域,也有长满荒草的废弃角落。你每天的行为和思考,就像是城里的交通流,你走得越多的路,路面就越平整越宽敞,你不去走的路,慢慢就会荒废坍塌。如果你每天都走同样的路,城市会形成单一的交通模式,虽然高效,却脆弱,一旦那条主干道被封,就会陷入瘫痪。反之,如果你不断探索新的路线,整个城市的交通网络会越来越密,哪怕某条路临时无法通行,也能迅速找到替代路径,神经科学的可塑性,本质就是在帮你修建拓宽,打通这些道路。而你每天的选择就是施工图纸。在历史上,有很多城市因为交通布局合理而兴盛百年也有城市因道路规划僵化而衰落,比如古罗马的道路系统几乎覆盖了整个帝国,这让他在军事贸易文化传播上拥有巨大优势。无论你是士兵商人还是信使,都能通过这套道路网络快速到达目的地。罗马的繁荣离不开这场长达数百年的修路工程,而在晚清的北京胡同纵横交错,但缺乏系统规划,外敌入侵时部队的调动效率极低,反而成了劣势。
大脑的塑造也是如此,如果你的神经道路布局单一,缺乏弹性,那么面对新挑战时就会手足无措。所以从今天开始,你要意识到你的大脑不是被动接受命运的土壤,而是你亲手设计的城市。你每天刷的视频说的话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在修路,你选择去做的事,决定了未来的道路会通向哪里。如果你反复走进拖延抱怨逃避的街区,那里的路面会铺得越来越平整,方便你下一次更快的走进去。
4. 大脑塑造的终极逻辑
如果你每天去探索学习挑战专注的区域,那里的道路会越来越畅通,成为你行动的第一选择。有人可能会说,可我已经在坏习惯的道路上走了太久,城市都快定型了。
事实并非如此,正如波德博士的研究所证明的,哪怕是成年甚至年长的大脑,依然可以通过反复训练改变神经通路。只是年纪越大,道路改造的成本越高,需要的耐心和坚持也越多。就像清理一条多年废弃的街道,杂草要一根根拔,路面要一块块修。但一旦修通,你会发现整座城市的格局都在改变。历史上有一个绝妙的例子,明朝的漕运改革,起初大运河淤塞严重,运输效率极低,但经过多年持续清淤疏导重建最终漕运体系恢复畅通,南北物资流动效率翻倍。这和大脑的重塑几乎是同一个道理。你不是一夜之间让它变得高效,而是通过一点一滴的清理和建设,让整个系统运转起来。
所以读到这里,我希望你能带着一个极其清晰的意识离开你的大脑,每天都在被你塑造。不是偶尔,不是等你有空,而是此刻现在一直在发生。你今天说的话,看的书,做的动作,处理情绪的方式,都会在这座城市里留下永久的印记。
问题是,你究竟是在修建通往你想要的未来的道路,还是在铺设通向停滞和后悔的死胡同?毕竟,没有一座城市会在盲目修路中繁荣昌盛,同样,没有一个人会在随意塑造大脑的过程中走向卓越。